美国国会大厦内外,当“大而美”法案以微弱优势通过时,一场关于减税与支出的狂欢似乎正要上演。然而,在这看似“美好”的政策表象之下,深藏着对社会结构、财富分配乃至个体福祉的深刻重塑。这不仅是简单的经济账,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博弈。
当地时间7月3日,美国众议院以218票赞成、214票反对的微弱多数,通过了特朗普总统提出的“大而美”大规模减税及支出法案,并已提交总统签署。此前,该法案已于7月1日在参议院以51票对50票的惊险比分过关,副总统万斯投下了关键一票。这项法案是特朗普第一任期减税政策的延续与升级,旨在未来十年内减税4万亿美元,同时削减医疗、福利补助及“绿色补贴”等至少1.5万亿美元支出,并计划提高债务上限、增加军费。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的报告警示,该法案可能在未来十年内增加3.3万亿美元的债务,并导致多达1180万人失去医疗保险。这并非简单的政策调整,而是政治经济学、社会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多重力量交织的产物。其核心在于将尖锐的社会主张植入民众心智,同时利用人性的弱点达成精英阶层的利益诉求。
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审视,“大而美”法案的实质是财富的再度向上分配。历史经验表明,大规模减税往往加剧贫富分化。二战后美国曾经历财富差距的“大压缩”,但随后的减税政策周期性地促使财富向顶层集中,其反弹幅度远超压缩。此次法案中,加班费和小费免税等措施看似普惠,但其带来的“小甜头”与高收入群体通过遗产税和赠予税免税额大幅提高所获得的巨额收益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耶鲁预算实验室的最新分析显示,该法案将加剧美国社会的收入不平等。收入最低的20%家庭年收入将减少2.9%,相当于每年损失约700美元。而收入超过12万美元的前20%人群年收入将增加2.2%,相当于每年增加5700美元。被忽视的利益相关方,正是那些在短期减税幻象中,逐渐失去长期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支持的中产阶级和底层民众。他们的短期“获得感”被精心放大,而长期“牺牲”则被模糊处理。
行为经济学揭示了“大而美”法案如何利用民众的心理账户和决策偏差。法案将“减税”这一直接的现金流入,巧妙地置于个体“收入增加”的心理账户中,促使民众产生即时满足感。例如,加班费和小费免税,直接触及工薪阶层对“额外收入”的心理预期,诱发一种“赚到了”的错觉。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策略,利用了人类对短期可见利益的偏好,而忽视了长期、隐性成本的累积。
然而,医疗补助门槛的提高、食物援助年龄限制的收紧(从54岁提升至64岁),以及绿色补贴的取消,这些间接且长期的福利损失,则被推入“必要开支”或“公共服务削减”的模糊账户。其负面影响被大大低估,最终导致民众对短期利益的感知超越了对长期负面影响的理性评估。
在社会心理层面,“大而美”法案的通过,可能对社会凝聚力造成深远影响。当政府削减公共服务,尤其是医疗和食物援助等基本福利时,最脆弱的群体直接受损,这会加剧社会的不公平感。例如,医疗补助领域削减近万亿美元资金,以及“补充营养援助计划”(SNAP)未来十年削减2300亿美元资金,将直接冲击数百万低收入家庭。
长期而言,这种政策可能侵蚀民众对政府和公共机构的信任,导致社会分化加剧。历史上的公共服务削减,往往伴随着社会不满情绪的累积和阶层矛盾的激化,削弱了社会成员间的互助与认同感。当社会保障网被撕裂,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内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将日益凸显。这并非简单的经济刺激,而是对社会契约的重塑,可能引发深远的社会裂痕。
“大而美”法案的通过,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政治博弈的复杂性、经济政策的深层影响,以及人性中对即时满足的脆弱。警惕那些以“美好”之名行“结构性剥夺”之实的政策,因为真正的福祉,从来不是短期狂欢后的空虚,而是长期的公平与可持续的社会保障。
正规配资平台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