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释义:懂得满足则不受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则无危险。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化用)
释义:收敛锋芒混同尘世,顺应时势收放自如;道家处世智慧。
2
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周易·系辞上》
释义:不急于求成反能速达,不刻意行走反能抵达;自然之道。
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心经》
释义:内心无所羁绊,便无恐惧忧患;佛家破执境界。
3
风来疏竹,风去竹静。
——《菜根谭·闲适》(明·洪应明)
释义:清风吹拂时竹叶沙沙,风止后竹林归于宁静;喻心境不随外境波动。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释义:至巧者似笨拙,善辩者似木讷;大道归于质朴。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4
澄怀观道,静照忘求。
——(南朝)宗炳《画山水序》
释义:清空胸怀体悟大道,静观万象不存贪求;禅意审美观。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五灯会元》
释义:永恒时空映于当下瞬间;禅宗刹那永恒之境。
5
欲刚以柔,守弱曰强。
——《文子·道原》
释义:以柔韧成就刚强,守弱处反得强大;道家辩证法。
舍筏登岸,得鱼忘筌。
——《庄子·外物》
释义:渡河后舍弃竹筏,捕鱼后忘却渔具;比喻超越工具直指本真。
6
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庄子·应帝王》
释义:不刻意迎合或抗拒,顺应外物而不留痕迹;超然处世。
一念离境,即菩提岸。
——《坛经》
释义:一念超脱尘境束缚,当下即是觉悟彼岸;禅宗顿悟观。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7
形如槁木,心若死灰。
——《庄子·齐物论》
释义:身躯如枯木,心念似冷灰;比喻摒弃杂念的虚静状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列传》
释义:桃李虽不招引,人至其下自成小路;比喻德行者自能感召。
8
雁过长空,影沉寒水。
——《景德传灯录》
释义:飞雁掠过天空,倒影沉入寒潭;喻世事不留痕迹之空性。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庄子·人间世》
释义:空明的心室生出光明,祥瑞自然汇聚;心境澄明之道。
9
君子不器,周流无滞。
——《论语·为政》+《周易》化用
释义:君子不拘泥于功用,如大道运行畅通无碍。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幽梦影》(化用)
释义:获得时淡泊处之,失去时从容以对;豁达人生态度。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0
观海得深,瞻天见大。
——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释义:观海方知深邃,望天才见浩瀚;比喻开阔视野方能提升境界。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唐·实叉难陀译)
释义:个体蕴含整体,整体融合个体;佛家圆融无碍的宇宙观。
11
松风解带,山月照琴。
——(唐)王维《酬张少府》化用
释义:松风轻解衣带,山月映照琴音;天人合一的禅境。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增广贤文》
释义:只管践行善举,不必计较结果;修德之本。
12
是心是佛,是佛是心。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唐·希运)
释义:此心即是佛性,佛性不离此心;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会心不远,得意忘言。
——《世说新语》+《庄子》化用
释义:领悟真理不在远处,得其真意可忘言语;直觉体悟之道。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3
万缘放下,一念单提。
——《虚云和尚法汇》(清·虚云)
释义:放下所有执着,专注一念清明;禅修根本要诀。
止水明镜,不将不迎。
——《庄子·德充符》(战国·庄周)
释义:心如止水明镜,不刻意迎合或抗拒;道家虚静之境。
14
鹪鹩巢林,不过一枝。
——《庄子·逍遥游》(战国·庄周)
释义:鹪鹩筑巢森林,只需一根树枝;喻人生需求本应简朴。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景德传灯录》
释义:饥饿时吃饭,困倦时睡眠;禅宗自然平常心。
15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碧岩录》
释义:万物终归一体,这一体又归于何处?禅机叩问本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清)林则徐对联(化用《庄子》)
释义:大海容纳百川,因包容方成浩瀚;比喻胸怀与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正规配资平台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