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战役(1948年10月20日-28日),又称辽西围歼战或黑山阻击战,是辽沈战役的决定性阶段。此役全歼国民党廖耀湘“西进兵团”,彻底瓦解了东北国民党军的战略防线,直接促成东北全境解放。以下是战役的详细分析:
一、战役背景与战略意图
1. 战局转折点
锦州解放(1948年10月15日)后,蒋介石急令廖耀湘兵团(西进兵团)与葫芦岛“东进兵团”东西夹击,企图重夺锦州,打通撤往关内的陆上通道。
廖耀湘实际计划南撤营口,从海路撤退,但受蒋严令被迫西进。
东北野战军(东野)则采取“诱敌深入”方针,以黑山为饵,诱廖兵团深入辽西平原,再合围歼灭。
2. 地理要害
黑山、大虎山地处辽西走廊咽喉,是沈阳通往锦州的必经之路,控制此地即可封锁廖兵团退路。
二、双方兵力与指挥官
东北野战军(东野) 投入兵力:约30万人(参战主力10个纵队)
林彪(司令员)
罗荣恒(政委)
刘亚楼(参谋长)
参战主力: 第10纵(黑山阻击)、第3纵(突袭指挥部) 、第6纵(断后路)
国民党军:
廖耀湘兵团5个军12个师10万余人
廖耀湘(第9兵团司令)
参战主力:新1军、新6军
三、战役关键阶段
1. 黑山阻击战(10月23-25日)
兵力对比:东野第10纵队(梁兴初指挥)4万人 vs 廖兵团主力10万余人。
血战焦点:敌以200余门火炮、200架次飞机支援,猛攻101高地、石头山等阵地。守军多次与敌白刃肉搏,101高地一日内反复争夺20余次。
结果:10纵死守3昼夜,毙伤敌1.5万余人,成功阻滞廖兵团前进,为主力合围赢得时间。
2. 台安遭遇战(10月25日)
廖兵团改道营口,前卫第49军在台安以北遭东野独立第2师和第8纵队突袭,前卫团被全歼。廖误判遇东野主力,仓促转向沈阳,彻底丧失突围时机。
3. 辽西围歼战(10月26-28日)
分割包围:东野6个纵队30万人将廖兵团压缩在黑山以东、绕阳河以西的120平方公里地域。
斩首行动:第3纵队奇袭胡家窝棚,摧毁廖兵团指挥部,致敌军指挥系统瘫痪。
总攻歼敌:经28小时激战,全歼10万敌军,俘廖耀湘及5名军长。
四、战役结果与影响
1. 直接战果
全歼国民党第9兵团5个军部、12个师,俘高级将领29名。
缴获火炮、枪支等装备足以武装20个师。
2. 战略影响
东北战局定型:廖兵团覆灭后,沈阳、营口国民党军丧失抵抗意志,东北全境11月2日解放。
全国战局加速:东野百万兵力得以入关,为平津战役奠定基础。
政治意义:毛泽东以辽西战役中“战士不拿百姓苹果”为例,强调军队纪律,成为全党作风教育典范。
五、历史评价与纪念
军事典范:此役被列为“解放战争三大阻击战”之一(与塔山、徐东并列),展现东野运动围歼与顽强防御的协同能力。
烈士纪念:
黑山县励家窝棚建有“辽西战役烈士纪念塔”(1954年建),镌刻赖传珠题词:“以少胜多,完成光荣任务,对此役全歼敌军有极大意义”。
塔身铭文记录6纵(后改43军)以2万人阻击10万敌军的壮举,2100余名烈士长眠于此。
六、总结
辽西战役是解放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分割围歼的经典战例。东野以黑山阻击战为支点,通过精准调度与极限阻击,将廖耀湘兵团引入绝地,最终以伤亡1.5万人的代价全歼10万敌军。此役不仅终结了国民党在东北的统治,更以“关门打狗”的战略实践,重塑了解放战争的全国进程。正如林彪所言:“守住塔山,胜利就抓住一半”——而辽西的胜利,则抓住了整个东北的命运。
正规配资平台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