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海棠广场的牌坊要重修了!"清晨的茶馆里,王大爷端着盖碗茶的手突然一抖,茶水溅在褪色的蓝布衫上。这座始建于1927年的老公园,承载着太多乐山人的记忆。从清代道台衙门到抗战避难所,从八十年代相亲角到如今的网红打卡地,海棠广场就像一位饱经风霜却依然硬朗的老人,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施工围挡立起来那天,不少老街坊都红了眼眶。那棵两百多岁的老黄桷树还在,枝干上系着的红布条随风飘动,像是在跟老朋友们打招呼。设计师团队特意保留了这些"活化石",连树根周围的青石板都原封不动。有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天天来工地门口张望,她说自己年轻时就在这棵树下遇见了老伴,如今孙子都会打酱油了。
改造工程最让人揪心的要数那座标志性的三江女神像。这尊上世纪八十年代落成的雕塑,曾经是无数乐山人童年合影的背景板。施工方案一出,网上就炸开了锅。"女神像可不能拆啊!""我爷爷那辈人就在这儿拍过照。"负责项目的工程师被问得头大,赶紧出来解释:只是换个更显眼的位置,让女神和新建的儿童游乐区做邻居。这下大伙儿才放下心来,有人开玩笑说这是让"女神带孩子"。
走进正在改造的广场,时光的痕迹随处可见。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把老照片镶嵌在文化墙上,黑白影像里,穿喇叭裤的年轻人在荷花池边跳迪斯科,戴红领巾的孩子们围着冰棍摊。最绝的是地面设计,一条蜿蜒的"时光走廊"用铜字镌刻着从1927年至今的大事记,走在上面就像踩着历史的琴键。有位戴着老花镜的退休教师蹲在地上看了半天,突然指着某处笑起来:"这儿写着我结婚那年广场办灯会的事儿!"
新广场的适老化设计让社区里的老人们乐开了花。原先硌屁股的石凳全换成了带靠背的弧形座椅,健身区添了能调节阻力的康复器材。王奶奶试坐之后连连点头:"这把老骨头总算有着落了。"儿童区更是别出心裁,海棠花造型的滑梯藏在树荫里,地面铺着防摔的软胶垫,图案是乐山三江汇流的波浪纹。带着孙子来监工的李阿姨笑得合不拢嘴:"这小崽子以后怕是天天要赖在这儿。"
最让人惊喜的是生态改造。透水铺装的地面像会呼吸的皮肤,下雨天能喝进去300吨水。设计师指着图纸解释,这套"海绵系统"能让广场冬暖夏凉。老榕树周围特意留出了根系呼吸空间,还安装了智能滴灌装置。园林局的老周竖起大拇指:"这些老伙计还能再活一百年。"
夜幕降临后,测试中的灯光系统成了最新网红。暖黄色的射灯打在老建筑上,青砖灰瓦的纹理清晰可见。文化墙的老照片在背光下栩栩如生,仿佛能听见当年茶摊上的吆喝声。小情侣们最爱荷花池边的月光座椅,磨砂玻璃的灯罩上映着粼粼波光。保安老陈巡夜时总要多绕几圈:"这些年轻人哟,看得我都不好意思催他们回家。"
施工队的刘队长掰着手指算日子,120天的工期已经过半。这个皮肤黝黑的汉子最得意的是复原老牌坊,团队找来当年的设计图,连斑驳的漆面都仿得一模一样。有天下雨,他看见几位白发老人撑着伞在围挡外站了很久,第二天工地上就多了块"百年记忆,共同守护"的告示牌。
茶馆里的闲谈还在继续,有人说要带外地亲戚来参观,有人惦记着广场重开那天要第一个进去拍照。卖糖画的张师傅已经开始琢磨新花样:"到时候整个海棠花造型的,肯定好卖。"日历一页页翻过,老公园的新生进入倒计时。当冬天的第一片雪花落在崭新的牌坊上时,不知道会有多少故事在这里重新开始。
这篇文章就是想把快乐和正能量传达出去,没什么低俗或者不好的引导哈,如果有侵权情况就联系我们。
正规配资平台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