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精心策划的突袭,竟被22小时的情报逆转?埃及叙利亚联军联合十个国家,却在赎罪日战争中被反杀。以色列靠什么绝地翻盘?
1973年10月6日,犹太教最神圣的赎罪日。以色列全国停摆,士兵放假回家祷告,边防形同虚设。而苏伊士运河对岸,2000门埃及火炮悄然对准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戈兰高地北侧,叙利亚的500辆坦克引擎轰鸣。下午2点,200架战机划破天际,赎罪日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在爆炸声中拉开序幕 。
埃及总统萨达特为这一刻筹划了三年。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埃及失去西奈半岛,叙利亚丢掉戈兰高地,阿拉伯世界视此为奇耻大辱。萨达特上台后投入近百亿美元备战,甚至故意释放烟雾弹:1972年起,他频繁宣称“必有一战”,又多次举行军事演习后偃旗息鼓。当以色列对“狼来了”的把戏麻木时,真正的猎枪已抵上胸膛 。
▍突袭:阿拉伯军队的“完美开局” 埃及工兵用高压水枪冲垮以色列用沙土筑成的防线,10万大军在24小时内架设浮桥强渡苏伊士运河。以军前线仅剩几百名预备役士兵,苦心经营的巴列夫防线瞬间瓦解。与此同时,叙利亚坦克集群碾过戈兰高地,以军阵地接连失守。战争前三天,埃叙联军势如破竹:
西线 :埃及控制运河东岸10-15公里区域;
北线 :叙利亚坦克距以色列本土仅一步之遥 。
更令以色列窒息的是,阿拉伯世界展现出罕见团结。约旦派兵支援叙利亚前线;伊拉克数万远征军驰援;沙特、科威特、利比亚提供巨额资金;连远在东亚的朝鲜和加勒比海的古巴都派出象征性部队。十国联军形成“围剿”之势 。
▍逆转:以色列的“致命72小时” 然而战局在10月10日发生剧变。以色列启动“史上最疯狂动员”:
民用巴士运送预备役士兵上前线;
维修厂昼夜拼装战损坦克,修复率高达135%(即修好坦克比战损还多);
48小时内集结40万大军,全国兵力暴增近3倍 。
北线以军率先反击,将叙军赶出戈兰高地后直扑大马士革,逼得叙利亚总统阿萨德紧急请求埃及分兵救援。西线战场,以军发现埃军两个军团间的防御空隙,沙龙少将率装甲师强渡运河,切断埃及第三军团补给线。最讽刺的是,以军渡河位置正是埃军演习时反复演练的“安全区”——阿拉伯人亲手为对手标出了最佳路线 。
▍败因:十国联军的三大致命伤
情报失灵,错失战机 阿拉伯联军初期大胜后突然停滞。埃及在西奈半岛转入防御,坐视以色列完成动员。事后解密显示,埃军因担心脱离苏制防空导弹保护范围遭空袭,竟放弃乘胜追击。而叙利亚因通讯密码被破译,每一步调动都被以军预判 。
外援“注水”,各自为战 十国支援表面声势浩大,实则漏洞百出:
伊拉克与叙利亚因历史矛盾拒绝协同作战;
约旦军为保存实力只负责二线防御;
苏联提供的坦克与导弹数量不足,前线部队弹药三天后已见底 。
美国干预,一击致命 尼克松政府为挽救以色列启动“五分钱行动”:
调拨现役F-4战机、反坦克导弹和卫星情报;
运输机日均空运900吨物资(超柏林空运峰值);
基辛格拖延苏联停火提议,为以军反攻抢出72小时 。
▍结局:一场改变中东格局的失败 10月24日停火时,以军距开罗仅101公里,叙利亚首都已在其炮火覆盖下。阿拉伯国家虽未收复失地,却用鲜血换来政治筹码:
石油武器觉醒 :沙特联合OPEC对西方禁运,油价暴涨400%,引发全球经济危机;
埃及转向和解 :萨达特1977年访问耶路撒冷,以归还西奈半岛换取和平;
阿拉伯阵营分裂 :埃及因单独媾和被逐出阿盟,中东再难形成反以统一战线 。
战争结束当晚,以色列总理梅厄在电视上哽咽:“我们活下来了,但镜子里的国家已面目全非。”而开罗的萨达特对幕僚苦笑:“现在,该轮到政治家上场了。”
正规配资平台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