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擀面皮以“筋、柔、薄、透”著称,其核心在于淀粉浆的自然发酵与手工蒸制的火候掌控。以下从原料选择到成品调味,分步骤拆解传统工艺,并附调料配方及制作细节。
一、原料准备主料:高筋小麦粉500g(优先选关中冬小麦,蛋白质含量≥12%,筋性强)
辅料:清水约280-300ml(30℃左右温水,促进面筋形成)、酵母3g(传统工艺可用老面引子替代)
工具:蒸盘(直径30-35cm的平底圆盘,类似陕西“鏊子”)、竹帘(或硅胶刮板)、蒸锅(带笼屉)
二、核心制作流程(1380年传承的关键步骤)1. 和面·醒面:构建面筋网络面粉倒入面盆,分3次加水(前两次各100ml,第三次80-100ml),边加边用筷子顺时针搅打,至无干粉、呈絮状。
揉成光滑面团(“三光”:面光、盆光、手光),覆盖保鲜膜醒面1小时(松弛面筋,便于后续洗面)。
2. 洗面·沉淀:提取纯净淀粉醒好的面团放入大盆,加清水没过面团,双手反复揉搓、挤压(类似“洗面奶”手法),直至水变浑浊(含面筋蛋白)。
静置3分钟,待淀粉沉淀,将上层浑浊水倒掉(保留面筋),再加清水重复揉洗3-4次,直至水接近澄清(最终得到约200-250ml纯淀粉浆)。
关键:洗面时水温≤30℃(高温破坏淀粉结构),最后一次洗面水保留,加入酵母(或老面)搅拌均匀,静置发酵4-6小时(25-28℃环境最佳),产生微酸香气(发酵不足则不筋道,过度则发苦)。
3. 蒸制·揭皮:火候决定口感发酵好的淀粉浆搅拌均匀(避免沉淀),取蒸盘刷薄油,舀一勺浆(约50ml)摇晃铺满盘底(越薄越透,理想厚度0.5mm)。
蒸锅加水烧沸,将蒸盘放上笼屉,加盖大火蒸1-2分钟(观察面皮边缘卷起、表面鼓大泡,即熟)。
用刮板沿盘边轻挑,将面皮揭下(第一张可能不成型,属正常现象,后续熟练后改善)。
4. 切条·配菜:提升层次感面皮叠放整齐,切成0.5cm宽的细条(传统用竹刀,避免粘刀)。
配菜可选:焯水豆芽(脆嫩)、黄瓜丝(清爽)、芹菜丁(增香),或传统“面筋块”(蒸面筋切小丁,吸汁提味)。
三、灵魂调料复刻(酸辣香的核心)岐山擀面皮的调料讲究“油泼香、醋提鲜、蒜增辛、辣透骨”,需按比例调和,避免某一味过浓。
1. 辣椒油(关键增香剂)原料:陕西秦椒面80g(中粗度,香而不燥)、四川二荆条面20g(增香)、白芝麻10g(提香)、菜籽油500ml(需提前炼熟去生味)。
制作:① 秦椒面+二荆条面+芝麻混合均匀,放入耐热碗;② 菜籽油加热至240℃(冒青烟),关火晾至180℃(插入筷子冒密集小泡);③ 快速泼入辣椒面,边泼边搅拌,静置冷却后密封24小时(激发香味)。
2. 料汁(酸甜咸鲜的基底)原料:岐山香醋150ml(选“凤鸣牌”或“周原”牌,酸度4.5°左右,酸香醇厚)、生抽30ml(提鲜)、盐5g、白糖8g(中和酸味)、蒜末20g、凉白开100ml。
制作:蒜末加20ml温水捣成泥,与其他调料混合搅拌至溶解(冷藏1小时更入味)。
3. 复合调味(画龙点睛)碗中放入面皮+配菜,淋2勺辣椒油、3勺料汁,撒少许熟花生碎/核桃仁(增香),最后泼1勺热菜籽油(激发辣椒香气)。
四、关键要点总结发酵是灵魂:淀粉浆自然发酵产生的乳酸菌,是面皮“酸香筋道”的核心(市售面皮多用食用碱替代,失去传统风味)。
蒸制看火候:大火快速蒸熟,避免面皮粘连或过软(蒸盘需刷油防粘,每次用前用热水烫洗)。
调料重平衡:辣椒油需“香而不燥”(秦椒+二荆条组合),醋需“酸而不涩”(选低酸度高酯香的酿造醋),蒜水需“辛而不冲”(现捣现用)。
按此工艺复刻,可还原岐山擀面皮“薄如纸、软似绸、筋到弹牙、酸辣透骨”的地道风味,一口回到盛唐街头的市井烟火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正规配资平台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